《宋书·五行志》载:“自咸宁、太康(公元3世纪)以后,男风大兴,炽于女色,士大夫莫不尚之,天下咸相仿效,贵胄孤寡女眷尤甚,或是至夫妇离绝,怨旷妒忌者。”
史书中对男同(男同性恋,下同)最早的记载是在殷商时期。
明朝后期,“男风”成为一大时尚。同性恋为主题的小说大量出现,影响力最广的有《宜香春质》、《龙阳逸史》和《品花宝鉴》等。
《金瓶梅》中,西门庆升官后,清河县正堂李知县送了个“面如傅粉,齿白唇红”的娈童给他,西门庆简直是爱不释手,取名为书童(古代的书童被当作性工具是众所周知的秘密)。
明代的“文坛奇葩”冯梦龙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不存在优劣或正常与反常的区别。 在他编著的《情史》中,专门列出“情外”,这一类中搜集了古代各种文献中记载的同性之爱。
“癫狂文人”张岱在《自为墓志铭》中,坦然地把“好娈童”列为自己平生爱好之一,字里行间透露出无比的傲娇;清代以“诗书画”三绝而闻名的“怪才”郑板桥,在《板桥自叙》中高调“出柜”。
《尚书.商书.伊训》中,伊尹老先生忧心忡忡地列举出了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——“三风十愆”:三风:巫风、淫风、乱风;十愆:舞、歌、货、色、游、畋、侮圣言、逆忠直、远耆德、比顽童。
其中的“比顽童”即指男同。由此可以推断,男同人数在当时不仅多,而且势头强劲。
本内容来自互联网,所推荐内容不代表黑板报网立场,请自行鉴别。
-
扫码下载安卓APP
-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微信扫一扫打开小程序
手Q扫一扫打开小程序
-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