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板报网

分享生活百科、日常生活经验及知识

端午艾草有什么用处和意义

avatar 2022-10-03 16:06 166次浏览 评论已关闭 生活

每至端午节之际,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“避邪”,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,用艾叶熏蒸母婴室可抑制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、结核杆菌、大肠杆菌等10多种常见细菌的生长,还可对乙肝病毒进行灭活,并且熏蒸后空气参数可以达到正常,对产妇和新生儿毒性小、刺激小,因此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。

— 艾 叶

艾叶草,又称艾蒿艾草,是我国南方普遍都有的一种植物,在广西桂林,更是直接用艾叶草的叶子包米饭来做着吃的。艾叶防瘟疫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。

 

中草药可以就地取材,因此艾草成为那个时候防瘟疫的功臣,现代医学药理证明艾草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药物,其对病菌有着抑制和杀伤的作用,而且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防治的作用 。

 

茎具明显棱条,上部分枝,被白色短绵毛。单叶,互生, 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,有柄,羽状深裂,两侧2对裂片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中间又常3裂,裂片边缘均具锯齿,上面暗绿色,密布小腺点,稀被白色柔毛,下面灰绿色,密被白色绒毛;茎顶部叶叶全缘或3裂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,总苞卵形,密被灰白色丝状茸毛;筒状小花带红色,外层雌性花,内层两性花。瘦果长圆形、无冠毛。花期7-10月 。

 

中国古代已对艾草有了较深入的认识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艾叶二月宿根生苗成丛, 其茎直生,白色,高四五尺。收以灸病,甚验。艾以叶入药,性温、纯阳之性、通十二经、具回阳、理气血、逐湿寒、止血安胎等功效。故又被称为草医”。汉末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著:“艾叶味苦,微温,无毒。主炙百病,可作煎,止下痢,吐血,下部匿疮,妇人漏血,利阴气,生肌肉,辟风寒,使人有子。又“艾,生寒熟热”。艾叶在经过炮制后能显著的增强功效,《景岳全书》中对艾叶的功效有详细的记载:能通十二经,而尤为肝脾肾之药。善于温中逐冷除湿,行血中之气、气中之滞。凡妇人血气寒滞者,最宜用之。生用捣汁,或熟用煎汤;或用久百病,或炒热敷熨, 可通经络;或袋盛包裹,可温脐膝,表里生熟,俱有所宜 。

 

药用特性: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,每至端午节之际,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“避邪”,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,用艾叶熏蒸母婴室可抑制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、结核杆菌、大肠杆菌等10多种常见细菌的生长,还可对乙肝病毒进行灭活,并且熏蒸后空气参数可以达到正常,对产妇和新生儿毒性小、刺激小,因此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。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,逐寒湿、温经、止血、安胎等作用。现代实验研究证明,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;平喘、镇咳及祛痰作用;止血及抗凝血作用;镇静及抗过敏作用;护肝利胆作用等。艾草可作“艾叶茶”、“艾叶汤”、“艾叶粥”等食谱,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。

 

性味:

味辛;苦;性温。

①《别录》:味苦,微温,无毒。

②《唐本草》:生寒,熟热。

③《纲目》:苦而辛,生温,熟热。

 

归经:

入脾、肝、肾经。

①《纲目》:入足太阴、蹶阴、少阴经。

②《本草新编》:入脾、肾、肺三经。

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心、肾二经。

 

 

阴虚血热者慎用。

①《纲目》:苦酒、香附为之使。

②《本草备要》:血热为病者禁用。

③《本经逢原》:阴虚火旺,血燥生热,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。

 

 

理气血,逐寒湿;温经,止血,安胎。治心腹冷痛,泄泻转筋,久痢,吐衄,下血,月经不调,崩漏,带下,胎动不安,痈疡,疥癣。

 

 

①《别录》:主灸百病。可作煎,止下痢,吐血,下部匿疮,妇人漏血。利阴气,生肌肉,辟风寒,使人有子。

②陶弘景:捣叶以灸百病,亦止伤血。汁又杀蛔虫。苦酒煎叶疗癣。

③《药性论》:止崩血,安胎止腹痛。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。长服止冷痢。又心腹恶气,取叶捣汁饮。

④《唐本草》:主下血,衄血,脓血痢,水煮及丸散任用。

⑤《食疗本草》:金疮,崩中,霍乱,止胎漏。

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止霍乱转筋,治心痛,鼻洪,并带下。

⑦《珍珠囊》:温胃。

⑧《履巉岩本草》:治咽喉闭痛热壅,饮食有妨者,捣汁灌漱。

⑨《王好古》:治带脉为病,腹胀满,腰溶溶如坐水中。

⑩《纲目》:温中,逐冷,除湿。

⑾《本草正》:辟风寒涅,瘴疟。

⑿《本草再新》:调经开郁,理气行血。治产后惊风,小儿脐疮。

 

 

治卒心痛:白艾成熟者三升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顿服之。若为客气所中者,当吐出虫物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)

治脾胃冷痛:白艾末煎汤服二钱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
治肠炎、急性尿道感染、膀胱炎:艾叶二钱,辣蓼二钱,车前一两六钱。水煎服,每天一剂,早晚各服一次。(江苏徐州《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》)

治气痢腹痛,睡卧不安:艾叶(炒)、陈橘皮(汤浸去白,焙)等分。上二味捣罗为末,酒煮烂饭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。(《圣济总录》香艾丸)

治湿冷下痢脓血,腹痛,妇人下血: 干艾叶四两(炒焦存性),川白姜一两(炮)。上为末,醋煮面糊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温米饮下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艾姜汤)

治忽吐血一、二口,或心衄,或内崩:熟艾三鸡子许,水五升,煮二升服。(《千金方》)

治鼻血不止:艾灰吹之,亦可以艾叶煎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治粪后下血:艾叶、生姜。煎浓汁,服三合。(《千金方》)

治妇人崩中,连日不止:熟艾如鸡子大,阿胶(炒为末)半两,干姜一钱。水五盏,先煮艾、姜至二盏半,入胶烊化,分三服,空腹服,一日尽。(《养生必用方》)

治功能性子宫出血,产后出血:艾叶炭一两,蒲黄、蒲公英各五钱。每日一剂,煎服二次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
治妇人白带淋沥:艾叶(杵如绵,扬去尘末并梗,酒煮一周时)六两,白肃、苍术各三两(俱米泔水浸,晒干炒),当归身(酒炒)二两,砂仁一两。共为末,每早服三钱,白汤调下。(《本草汇言》)

治妊娠卒眙动不安,或但腰痛,或胎转抢心,或下血不止:艾叶一鸡子大,以酒四升,煮取二升,分为二服。(《肘后方》)

治产后腹痛欲死,因感寒起者:陈蕲艾二斤,焙干,捣铺脐上,以绢覆住,熨斗熨之,待口中艾气出,则痛自止。(《杨诚经验方》)

治盗汗不止:熟艾二钱,白茯神三钱,乌梅三个。水一钟,煎八分,临卧温服。(《纲目》)

治痈疽不合,疮口冷滞: 以北艾煎汤洗后,白胶熏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
治头风面疮,痒出黄水:艾二两,醋一升,砂锅煎取汁,每薄纸上贴之,一日二、三上。(许国桢《御药院方》)

治湿疹:艾叶炭、枯矾、黄柏等分。共研细末,用香油调膏,外敷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
关键词:膳食

 

逐寒湿

艾叶烙饼

理气血

艾叶煮鸡蛋

 

 

润肠通便

艾叶青团

 

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拓宽,艾叶的用途越来越广。

艾草泡脚可温肺:取30-50克干艾草煮水泡脚,用艾草泡脚期间应当注意,同时多喝温开水,少吃寒凉的食物,注意休息。发烧和患有低血压、糖尿病的人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艾草泡脚。而且用艾草泡脚每周三次即可,不宜过于频繁。艾草是性温、味苦、无毒的一味药。它具有回阳、理气血、逐湿寒、止血安胎等功效,也常用于针灸,故又被称为“医草”。艾草泡脚还能够改善肺功能,对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容易咳白痰的人很有好处 。

艾草提取物还对糖尿病和癌症疾病有治疗和预防的作用, 可抑制细胞炎症和凋亡的发生,抗血小板的生成同时促进血管的舒张。艾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,显著促进其免疫器官的发育 。

艾蒿挥发油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萜品烯醇,可以镇咳平喘、祛痰、调节中枢神经, 如萜品烯醇直接作用于气管,对药物性哮喘有明显的保护作用。文火炒干的干燥艾叶放在患者胃部外敷, 能明显缓解喘息、咳嗽症状,对哮喘型支气管炎有很好的疗效。